陶土分類
陶土是陶瓷生產的主要原料,按其性質、性能、顏色,習慣上分為甲泥、白泥、嫩泥三大類,紫砂泥通常夾雜在甲泥礦層內,因此又稱為“巖中巖”、“泥中泥”。
甲泥
礦體賦存于泥盆系上統五通組和石灰系下統高驪山組地層中,呈層狀產出,其層位穩定,主礦體厚度變化不大。其中五通組上段由3—6個礦體組成,總厚度41.94米,平均厚度6.99米。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,工程控制長度大于3000米,斜深200米以上。高驪山組下部,由2—5個礦體組成,總厚度30.24米,平均厚度6.05米,礦體變化較大。
包頭耐火泥五通組是本山甲泥、紫砂泥、綠泥、紅泥的賦礦層位,礦體埋藏較深,無夾石;高驪山組是東山甲泥、西山甲泥的賦礦層位,礦體埋藏較淺,但有夾層。甲泥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水云母,并含不等量的高嶺土、石英、云母碎屑及鐵質等,多為紫及灰紫色的斑點狀含泥粉砂巖和粉砂質泥巖,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及結合能力,坯件干燥與燒成時收縮率較小,燒結溫度范圍較寬,泥漿性能良好,是生產大件陶器和注漿產品的原料。[3]
白泥
由3—4個白泥礦體組成,礦體呈層狀,賦存于泥盆系上統五通組中段及下段石英砂巖中,礦體厚度一般2—3米,較厚可達7米,較薄0.3—0.5米,C+D級儲量100多萬噸,已開采。白泥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水云母、葉臘石、高嶺石、石英及云母碎屑、鐵質等。
嫩泥
其中,土黃色、磚紅色嫩泥厚7.16米,灰白夾紫紅色條帶嫩泥厚2.88米,紫紅色、灰白色嫩泥厚7.36米,另一種黃灰色砂質頁巖厚3.15米。整個礦體平均厚度7—9米,工程控制長度1000米,寬度50—100米。嫩泥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水云母、高嶺石、多水高嶺石、石英,雜質成分有鐵質及云母碎屑。嫩泥閑風化程度較好,顆粒細,具有比較好的可塑性與結合能力,成型性能及干坯強度良好,是日用陶、均陶、建筑園林陶常用的結合黏土。